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所勤:忧心劳思。
棺柩下葬后,用土把墓穴填平,孝子返回后不敢进入自己的寝室,而居住在倚靠东墙而搭的草庐,是因为哀伤死去的亲人埋在郊外。孝子睡着草垫,枕着土块,这是因为哀伤亲人躺在墓地的土中。因此没有定时地经常哭泣,为亲人服丧三年,日夜思慕自己的亲人,这些都是孝子尽孝的表现,也是人们感情的真实流露。
有人问:“亲人死后三天才装殓入棺,这是为什么呢?”答道:“孝子在亲人刚去世时,心中的悲痛哀伤堵在心中,所以就伏在尸体上痛哭不止,好像这样亲人就能复活似的,怎么可以从孝子的手里抢来装殓入棺呢?因此说死了三天后才装殓入棺,是为了等待他的复活。过了三天而没复活,也就没有复活的指望了,孝子盼望亲人复活的信心也就大为减弱了。而且过了三天,家中备办丧事的工作以及孝服的准备等,也可以完成了,而远方的亲属也可以赶到了,因此圣人为丧事做出规定,以三天后入殓作为丧礼中的一项制度。”
或问曰:“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以代之也。然则秃者不免,伛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者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或问曰:“免者以何为也?”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缌者其免也,当室也则免而杖矣。”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遽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所稽颡:丧主拜谢宾客时叩头至地。也 当室:童子的父母已去世,由他主持家计。
有人问道:“戴着冠的时候就不必袒露肢体,这是为什么呢?”答道:“冠,是最尊贵的头饰,不能戴在袒露肢体的人头上,因此袒露肢体时就先除冠,即用麻布扎发来代替冠。但是丧礼中秃子就不用免,驼背就不用袒衣,跛子就不用跺脚,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悲哀,而是由于自身有不可治愈的疾病,不可以使礼仪做得完备。因此说:丧礼以悲哀为主。女子哭得悲痛哀伤,捶胸击心;男子哭得悲哀,磕头至地,袒衣露臂,这都说明悲哀到了极点。”
有人问道:“童子为什么要戴免呢?”答道:“免是没有行冠礼即未成年人的孩童在丧事中所戴的头饰。《礼》说:‘童子不为远亲服缌麻三月的丧服,只有父母双亡而当家的孩童才为远亲服缌麻三月的丧服。’凡是服缌麻三月丧服的人都要戴免,而当家的人不仅要为远亲之丧戴免,居父母之丧时还要手持孝棒。”
有人问道:“孝棒是什么做的呢?”答道:“有竹子做的,也有桐木做的,但作用是一样的。因此为父亲居丧用苴杖,苴杖是用竹子做的;为母亲居丧用削杖,削杖是用桐木削制而成的。”
有人问道:“为什么要拄孝棒呢?”答道:“孝子在死了父母双亲后,经常哭泣,服丧忧心劳思三年,自然身体虚弱,用孝棒就是为了来扶持病体。然而父亲在世,就不敢(为母、为妻、为长子)拄孝棒,这是因为家里至尊尚在的缘故。在堂上不敢拄孝棒,这是为了避开尊者所处的地方;在堂上也不敢快步走,这是为了表示不急促慌忙。这些都是孝子尽孝的表现,是人们感情的真实流露。礼仪的基本原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不过是出于人之常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