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种时:播种。时,通“莳”,种植。
于是景公出宫,到野外住在露天下。过了三天,天果然下了大雨,百姓全都得以播种了。景公说:“晏子的话真好啊!怎么可以不听他的呢?他是有功德的。”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景公想长久地保住国家并传给子孙后代。晏子认为,君主只有自始至终做善事,才能长久地保住国家。他以齐桓公的事例为证,阐明始终为善的重要:当桓公任用贤人、崇尚道德时,被灭亡的诸侯国靠了他得以保存,处境危险的诸侯国靠了他得以安定,百姓都喜欢他的政令,世人都推崇他的品德;当他晚年道德荒怠、纵情享乐、任用谗佞时,百姓都对他的政令感到痛苦,世人都责备他的品行,最后落得个身死不得发丧的下场。批评景公面对百姓如同面对仇敌,躲避善行如同躲避炎热,政治混乱,危及贤人,违背民心,祸将及身。告诫景公要加以节制。
景公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淄上:淄水岸边。上,边,畔。
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