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行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差等,所以明贵贱也。
所举旅:指行旅酬。也 什一:古代赋税法,即十分税一法。
在国君与众宾举行旅酬、国君向臣下赐爵劝饮时,宾及受赐之臣都走到堂下,向国君再拜叩头,国君使小臣请他们回到堂上席位,回到席位后,他们还要再拜叩头,然后接受,以完成拜谢礼,这是表示做臣子的礼数。国君向他们答拜,因为礼尚往来,没有不答拜的,这是表示做君主的礼数。臣下竭尽能力为国立功,国君必定会赐给他们爵位和官禄作为报答,所以臣下都竭尽能力为国立功,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安定,国君也就安宁了。礼中没有不报答的,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绝不会白白地受取臣下的效劳。在上位的人必须指明正确的治国之道来引导民众,使民众依从这条治国之道去做,而有所收获,然后收取赋税的十分之一,这样,就能使国库充实、民众富足。这样一来,就会上下和睦相亲而不相互怨恨。和睦和安宁,是施行礼的结果,这是君臣上下间的大义之所在。因此说:“燕礼,是用以发扬君臣关系之义的。”
饮宴时坐席的位置,小卿的席位次于上卿,大夫的席位又次于小卿。士及庶子则依照次序坐在阼阶下面的东方。饮酒的时候,宰夫代国君作为献主,先给国君敬酒,国君饮酒后,就举杯向大家行旅酬礼,而主人又向卿献酒;君为卿举行旅酬礼,卿饮酒后也举杯向大家行旅酬礼,而后向大夫献酒;君为大夫举酒行旅酬礼,大夫饮酒后,又举杯向大家行旅酬礼,而后主人给士献酒;君为士举酒行旅酬礼,而后给庶子献酒。饮宴时所使用的食器、菜肴等,都因地位的不同而有等级差别。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尊卑贵贱的不同。
在《射义》篇中就说:“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这一篇更加明确地说明:“燕礼是明君臣之义的。”所谓燕礼,就是国君与臣子之间所举行的宴饮、举行旅酬以及向臣下赐爵时的劝饮等。这主要是在国君与大臣之间举行的,国君赏赐他们,是因为他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而国君也不是随便赏赐,而是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而给予适当的赏赐。而臣子在接到赏赐后,会更加努力为国君卖命,因为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赏赐。对于国君来说,臣子努力工作,国家才会兴盛。这一切都是相互的。大臣与国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以礼相待,处处表现出和睦的状态,人民处处争上游。可见,燕礼的举行是很必要的,是用以发扬君臣之义的。
《燕义》篇主要讲了君臣之间的礼,作为国君赏赐有功之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作为大臣为国家作贡献也是分内之事。国君论功行赏可以让大臣更好地为国家出力,而作为大臣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就要坚决执行;而对国家无利甚至有害的事情,即使冒着得罪国君的危险,也坚决不能执行,反而还要劝谏国君放弃错误的决定。我国最繁荣发达的唐朝就有很多谏臣,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使唐朝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第一功臣长孙无忌
唐太宗把长孙无忌视作贞观朝第一功臣,对他长期宠信,把朝廷的要职授予他,使得他位高权重,并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鉴于他的才行和功德。长孙无忌在玄武门兵变中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与胆识,太宗即帝位后,在一些重大的事务处理上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贞观元年时,突厥因天灾人祸,内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实力大衰,朝廷中许多大臣请求趁机出兵攻打突厥,但唐朝与突厥不久前刚刚订立盟约,太宗略微感到犹豫。于是长孙无忌便说:“虏(突厥)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了马上出兵的打算。又如,唐太宗十分敬仰周代的分封制,于是不顾众大臣的一致反对,于贞观十一年,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也者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者4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后,一般的大臣都不敢再行劝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哪里听得进去。最后,还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另外,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封刺史”。
可见,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的赏赐绝对不为过。长孙无忌绝对是唐太宗身边不可多得的忠臣良佐。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
介绍者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
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