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衣冠服饰自北齐以来所用的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窄袖、绯
中国的衣冠服饰,自北齐以来,所用的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窄袖、绯绿短衣、长筒靴、带有装饰的腰带,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穿窄袖上衣便于驰骋射箭,短衣、长筒靴便于跋涉草地。北方的少数民族非常喜欢野草茂盛的地方,常常在其间居住,我在出使北面的辽国时都亲眼见到过。即便是王庭也建立在深草中。我到达辽国王庭的时候,刚刚下过雨,从草地上走过,衣裤都被沾湿了,只有辽人的衣服没有被沾湿。他们衣带上所垂挂的蹀躞,大概是想要佩戴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的物品。此后虽然除去了蹀躞,但蹀躞的环依然保存了下来,这个环就是用来悬挂蹀躞的,就好比套车时固定牛马大腿的革带,也就是现在腰带上的装饰品。天子的腰带一定要以十三环当作分节的装饰,唐初武德、贞观时期依然这样。开元之后,虽然依然沿袭旧俗,但腰带已经开始变得宽大起来。不过带钩尚且还需要在腰带前面穿孔固定,而本朝又增添了顺折(具有等级意味),礼制文明的色彩便更加浓重了。
幞头,一谓之“四脚”其 ,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② 。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所 ,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其幞(fú)头:头巾的一种,大约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据说,北周武帝时裁定用四条带子,称为“四脚”。硬脚:用金属支撑起来的头巾脚。头巾两端原是自然下垂,后用金属将其支撑起来,称为“硬脚”。
所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直脚,硬脚平直伸展;局脚,曲脚,硬脚弯曲;交脚,前后脚相互交叉;朝天,巾脚朝上弯曲;顺风,一个巾脚下垂,一个巾脚向上弯曲。
幞头,又称为“四脚”,就是它的四条带子。两条带子垂在脑后,两条带子反系在头上,由下巴颏处折返于头顶,所以也称为“折上巾”。唐朝的制度,只有皇帝的幞头能够使用硬脚。本朝的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共五种。只有直脚是没有贵贱之分而都可以使用的。还有一些普通百姓所佩戴的头巾,唐朝人也称为“四脚”,大约是两脚系在脑后,两脚系在下巴颏下,是为了使幞头在劳作时不掉落。空闲时候便将带子反系在头顶。现在的人不再将带子系在下巴颏下,前面的两条带子也就形同虚设了。
予及史馆检讨时其 ,议枢密院札子问宣头所起② 。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诏诰,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所 ,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④ ,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者 ,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⑥ ,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乃 。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之类用之⑧ 。
其史馆检讨:史馆属官,负责修整日历、国史等,经常由官员兼任。枢密院札(zhá)子:枢密院,官署名;札子,古时公文的一种。
- 电熨斗漏水要及时检查线路[图]
- 嵩山五岳之一位于今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二年前后诗人曾隐居于此长薄[图]
- 受授法令都有副本将一份副本放在天子的殿中给法令辟一禁室有锁钥[图]
- 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图]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诚信不够百姓自然不会相信他 [图]
- 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图]
- 钓鱼的人静静地等着鱼的人敲打船帮罩鱼的人要提罩往下按罾鱼的人[图]
- 周宣字孔和乐安人也为郡吏太守杨沛梦人曰“八月一日曹公当至必与[图]
- 修筑西外城的城墙 . . 六月辛丑蒲社灾 蒲社者何?亡国之[图]
- 亥,,,,, = 以上计算《史记·律书》“生[图]